
2025年7月,時隔10年再次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,將“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”確立為打造安全、可靠、韌性城市的核心舉措。8月,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》公布,再次強調“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”。這一系列重要部署為新時代城市發展錨定方向。如何科學把握新時期城市安全治理的認識論和方法論,厘清“怎么看、怎么辦、怎么干”,是“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線”的現實要求。
以系統觀念守牢城市安全底線,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。“城市生命線”作為高度關聯、隱蔽運行的基礎設施網絡,一旦發生故障,極易引發“牽一發而動全身”的“連鎖失靈”。“頭痛醫頭”的傳統治理模式已難以為繼,應加快推進城市安全治理轉型。順應城鎮化從增量擴張向存量提質的新階段,城市安全發展理念亟須同步轉變,應以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為基本遵循,以“全周期”把握工程推進的時間軸,以“全行業”洞察風險關聯的空間鏈,以“全主體”重塑多部門、多層級、多行業的責任陣,突破“工程補強”“點狀防控”窠臼,邁向以“系統治理”為引領的新階段。 以數智賦能為牽引,城市安全治理迎來轉型升級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,“不能面子可以、里子不行”,地下空間已成為守牢城市底線的主要陣地。AI(人工智能)監測、物聯網傳感、機器人巡檢等技術的加速落地,為地下空間風險防控提供了“數智解法”,推動實現“風險可感、隱患可視、應急可控、決策可溯”。一些城市基于多源數據集成的智能監測預警體系,實現城市生命線的實時感知預警;也有部分城市通過三維可視化等信息技術,實現貫通工程項目規劃、建設、運維全生命周期的協同監管。近年來,天津搶抓數智革命機遇,創新構建集“機械防護—智能監測—應急聯動”于一體的燃氣安全治理防線,引入5G高點視頻、“機器人+AI”智能檢測等前沿技術,實現對城市高壓管道、泵站及雨污水管道的智能巡檢、隱患識別與評估。 城市安全治理應堅持“系統思維”,圍繞三個方面持續發力。 一是聚焦提質增效,推動發展理念由“外延擴張”向“內涵提升”轉變。當前,城市治理正處于由“重建設”向“優存量”的關鍵過渡期,要摒棄“攤大餅”式的粗放擴張,打好存量提質、精細管理“攻堅戰”。堅持“利現為本、以舊兼新”,推進既有平臺系統的兼容擴容與資源復用,避免盲目重建、無效投入。特別是在老舊城區和重點片區,要踐行集約化發展理念,推進管網更新與數智升級一體化部署,做到“規劃一張圖、施工一盤棋”。 二是強化跨組織協同,推動工作方法由“單打獨斗”向“分工協作”轉變。城市安全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,要以平臺化治理為抓手,厘清“誰收集、誰研判、誰管理、誰處置”的職責邊界,健全跨部門、跨層級、跨行業的分級響應機制,強化多元主體間的信息互通和責任共擔。加快推進“城市運行平臺+應急指揮平臺”關聯融合,推動“數據鏈—處置鏈”的高效貫通,實現“異常可感、風險能判、響應速達”。 三是堅持長效化發展,推動發展方式由“外部拉動”向“內生創新”轉變。各地應充分依托“組團式發展”的資源集聚優勢,結合自主創新示范區、高新技術產業園和科研院所等在地資源,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,打造以智慧管網為載體、智能感知為支撐、風險決策為核心的應用“組合拳”,推進標準引領和制度創新并重。探索形成“國有企業牽頭投資、行業單位共議需求、技術企業按績計費、科研智庫支撐決策”的新型產學研用協同模式,為城市安全與韌性治理的持續提升提供可復制、可推廣的經驗路徑。 作者簡介: 譚曉琴,南開大學特大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;吳曉林,南開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、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。
2025第十二屆中國(成都)國際管網展覽會將于11月26-28日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隆重召開!作為一場集展示、交流、合作于一體的行業盛會,成都管網展將為全行業帶來新的商機和合作機會。屆時,我們將竭誠為您提供周到細致的服務,確保您參展、參會、參觀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夠獲得滿意的體驗和收獲。
讓我們一同開啟管網領域的新征程,共同譜寫成功的商業篇章!期待您的蒞臨!活動咨詢與報名方式:聯系電話:徐斌:17736718270

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世紀城路198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