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業現狀與政策環境


中國水務行業正處于城市更新戰略驅動下的轉型關鍵期,政策體系從頂層設計到地方實踐形成閉環,財政支持機制持續完善,行業發展呈現"存量提質"與"智慧升級"雙輪驅動特征。

以下從國家政策框架、地方實踐創新、財政支持機制及行業發展現狀四個維度展開分析。

國家政策框架:約束與引導并重的制度設計


國家層面已構建起以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為核心、以基礎設施升級為抓手的政策體系。

用水總量雙控節水型社會建設構成行業發展的硬性約束,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印發的《關于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意見》(發改環資〔2023〕1193號)明確,到2025年全國用水總量需控制在6400億立方米以內,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6%,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升至0.58以上,南水北調東中線受水區等重點區域60%以上縣級行政區需達到節水型社會標準。

這一政策通過省、市、縣三級指標管理體系,倒逼水務行業從"粗放擴張"向"精細管理"轉型。

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《"十四五"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》設定量化攻堅目標:到2025年全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爭突破70%,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5%以上,水環境敏感地區全面執行一級A排放標準;硬件建設方面需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網8萬公里,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000萬立方米/日,再生水生產能力不少于1500萬立方米/日。

政策工具箱進一步豐富,2024年3月發布的《節約用水條例》作為首部節水領域行政法規,與《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《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實施方案》形成協同,構建起"節約-治理-回用"全鏈條政策支撐。

技術標準體系同步升級,2025年水利部密集發布《地下水庫工程設計導則》(SL/T 838—2025)、《全斷面巖石掘進機法水工隧洞工程技術規范》(SL/T 839—2025)等7項行業標準,9月進一步出臺《水資源保護規劃編制規程》等5項標準,涵蓋水資源保護、泵站檢測等關鍵領域,為工程建設與運營提供技術規范。

地方實踐創新:差異化路徑下的模式探索


地方政府結合資源稟賦與發展階段,形成各具特色的水務治理模式。

上海以"1+10+X"政策體系為框架,創新構建地下管網"四張圖"管理模式(設施圖、隱患圖、治理圖、監測圖),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管網全生命周期管理,為超大城市地下基礎設施更新提供可復制經驗。

合肥則通過水務一體化改革實現效率躍升,合肥水務集團從單一供水業務拓展至"原水-供水-排水-凈水"全產業鏈,管網綜合漏損率從2017年的13.55%降至2024年的6.94%,居民水表出戶率達97%,二次供水泵房接管率超99%,成為中小城市水務提質增效的典范。

重點流域與區域協同成為地方實踐新趨勢。

遼寧省獲新開發銀行14.6億元貸款支持,重點投向管網工程、生態修復及智慧水務項目,強化遼河流域水環境治理;

龍巖市則通過《龍巖市實施河長制條例》《龍巖市汀江保護條例》構建2717人河湖長責任網絡,將流域治理責任細化至"最后一公里"。

這種"技術創新+制度保障"的地方實踐,有效銜接了國家政策要求與區域發展需求。

財政支持機制:多元投入體系的拉動效應


中央與地方形成多層次資金保障體系,為水務行業轉型提供堅實支撐。

中央專項債券持續發力,國務院明確從2024年開始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專項債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,部分資金定向用于水務設施更新;2025年云南省已將369億元新增專項債務轉貸州(市),重點支持存量PPP項目建設。

城市更新專項補貼向重點區域傾斜,中央財政選定不超過20個城市給予固定補貼,標準按地區差異化設置:東部地區每市不超過8億元,中部地區不超過10億元,西部地區和直轄市不超過12億元,資金重點投向地下管線更新與污水收集處理設施。

社會資本參與制不斷完善,PPP新機制明確鼓勵民營企業參與供排水項目,強調"防范新增政府隱性債務"與"保障合理融資需求"并重。

2024年水利建設完成投資1.35萬億元創歷史新高,其中國家水網重大引調水和重點水源工程成為投資重點,社會資本在智慧水務、水環境治理等領域的參與度顯著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