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深處,一場規??涨暗摹暗叵赂锩闭娜粏⒛?。

2025年10月24日,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傳來重磅消息: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、主任鄭柵潔明確表示,“十五五”時期我國預計建設改造地下管網超70萬公里,新增投資需求突破5萬億元。

這一信號標志著地下管網建設正式邁入“國家級戰略工程”新階段,更將為產業鏈上下游帶來長達五年的確定性增長機遇。

01 戰略升級:從“補短板”到“生命線工程”

地下管網作為城市“生命線工程”,其政策定位已從單純的基礎設施“補短板”躍升為“新型城鎮化戰略核心抓手”。

政策演進路徑清晰可見:2024年10月,國家發改委就已指出地下管網是增量資金需求的重點領域,當時預計未來5年改造規模近60萬公里、投資約4萬億元。

此次“十五五”規劃將目標上調至70萬公里、5萬億元,彰顯了政策層面對城市安全韌性、民生保障和新基建融合的深度考量。

根據《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》,“十五五”期間地下管網建設將聚焦“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城區”和“關鍵民生領域”,真正實現從“重地面”到“重地下”的發展理念轉變。

02 歷史對比:從“量”到“質”的根本轉變

理解此次規劃的突破性,需要回望我國地下管網建設的“前世今生”。

2000-2015年是我國管道建設的“增量擴張”期,年均建設規模16-17萬公里。截至2015年,僅城市供水、排水、燃氣、供熱四類市政管線總長已超198.3萬公里,是1980年的28.2倍。

但這一階段存在“重建設、輕維護”、“技術標準低、智慧化不足”等突出問題。例如,供水管網漏損率長期高于15%,遠發達國家8%的水平;大量灰口鑄鐵燃氣管網運行超20年,安全隱患突出。

與歷史時期相比,“十五五”規劃呈現三大核心轉變:

投資強度顯著躍升:70萬公里建設目標雖與2000-2015年總量持平,但5萬億元投資意味著單位公里成本達714萬元,較歷史時期大幅提升;

建設重心轉向存量:從“新建管網”轉向“老舊管網更新”,改造占比預計超60%,建設難度更高、技術要求更嚴;

智慧化全面融合:物聯網、大數據、AI技術將全面嵌入管網建設運維,推動“傳統管網”向“智慧管網”轉型。

03 投資結構:四駕馬車并駕齊驅

“十五五”地下管網投資呈現“給排水主導、燃氣熱力并重、綜合管廊突破”的清晰結構,不同領域建設重點與投資規模差異顯著。

供水管網:32%投資占比

我國現有城市供水管網約110萬公里,其中超20%已達或超設計使用年限(30-50年),老舊管材占比仍較高。

“十五五”期間,供水管網改造將重點攻堅三大方向:

  • 材質迭代:將灰口鑄鐵管、水泥管替換為球墨鑄鐵管、PE管;

  • 漏損治理:通過智能流量計、管網壓力調控系統,將漏損率控制在10%以內;

  • 超限改造:優先改造運行超30年、存在安全隱患的管道。

排水管網:28%投資占比

城市內澇與水環境惡化是排水管網面臨的核心問題。我國現有城市排水管網約80萬公里,但部分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標準偏低(多為1-3年一遇)。

“十五五”排水管網建設將圍繞“韌性+環?!闭归_:

  • 內澇治理:在易澇區域新建擴建排水管道,提升設計標準;

  • 雨污分流:改造現有合流制管網,建設獨立雨水、污水收集系統;

  • 老舊更新:重點改造運行超50年的落后管材。

燃氣管網:29.4%市場占比

燃氣安全關乎民生,我國現有城市燃氣管網約85萬公里,其中老舊管網占比超30%。

“十五五”燃氣管網改造將實現“全鏈條升級”:

  • 老舊管道替換:全面淘汰灰口鑄鐵管,評估改造超20年的老舊管道;

  • 智能設施配套:安裝智能燃氣表、泄漏監測傳感器;

  • 小區立管改造:重點更新老舊小區超20年的燃氣立管。

綜合管廊:3000億新增投資

作為地下管網的“升級版”,綜合管廊可徹底解決“馬路拉鏈”問題,提升地下空間利用效率。

“十五五”期間,綜合管廊預計新增投資3000億元,成為重要增長極:

  • 成本優勢:預制裝配式工藝使單位造價較傳統現澆工藝降低15%;

  • 模式創新:以PPP模式為主,政府占股34%、社會資本占股66%;

  • 重點布局:優先在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落地。

04 產業鏈機會:四大環節深度受益

地下管網建設涉及“規劃設計-管材制造-工程施工-智慧運維”四大環節,每個環節的競爭格局與受益邏輯各不相同。

管材制造:核心建材龍頭

管材是管網建設的“核心耗材”,占工程總投資的30%-40%,“十五五”期間僅管材需求便超1.5萬億元。

球墨鑄鐵管領域,新興鑄管作為全球龍頭,市場份額超30%,將直接受益于供水管網升級;

混凝土管領域,青龍管業作為PCCP龍頭,在大型輸水項目優勢明顯;

塑料管領域,偉星新材、中國聯塑在燃氣、供水領域各有側重。

工程施工:基建“國家隊”主導

工程施工是管網建設的“落地環節”,70萬公里任務將直接轉化為企業訂單。

隧道股份、中國中鐵、中國鐵建等地下工程經驗豐富的“國家隊”,憑借資金與技術優勢,將成為項目承接主力;

地方國企如上海建工、宏潤建設等在區域市場優勢明顯。

規劃設計:政策紅利最先受益者

規劃設計是產業鏈“起點”,政策落地后首當其沖承接訂單。

深水規院、中國電建市政集團等具備甲級資質與數字化能力的企業,將率先享受行業紅利。

智慧運維:技術驅動的高成長賽道

隨著管網智慧化升級,運維環節從“后端”走向“前端”。

數字政通、新天科技等企業在傳感器、數字化平臺領域布局深厚,需求將持續爆發。

05 投資策略:短期抓催化,長期看龍頭

短期機會:政策與業績雙驅動

政策主題窗口期:重大政策發布后通常有1-3個月主題窗口期,2025年10月24日政策落地當日,青龍管業漲停、三和管樁等跟漲;

三季報業績驗證:2025年三季報披露期,重點關注業績超預期企業,例如三和管樁上半年凈利潤增3433%、青龍管業二季度訂單集中發貨。

中長期布局:“核心+衛星”策略

建議采用 “60-70%核心倉位+30-40%衛星倉位” 配置:

核心倉位:配置業績確定性高的龍頭,如青龍管業(20-25%)、新興鑄管(15-20%)、隧道股份(15-20%);

相關文章推薦